广播电视编导
一、专业定位
2014年,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体育广播电视)专业,2015年开始招生,毕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学科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以实验教学为基础、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以协同育人平台为实战的体育编导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学生广电业务基础能力、广电业务应用能力、广电业务实战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以大型体育赛事直播服务作为实践教学的切入点,以实战化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服务广东省体育传媒业,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体育特色和实践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方向,知识宽厚,具有现代竞技体育理念、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系统的广播电视与传播知识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熟悉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体育的主要政策与法规,能在电视台、电台、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等从事体育类或者其他类型广播电视内容的策划、导播、后期制作等,或在体育及相关部门从事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具有理论知识和创作技能为一体、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于一身的媒体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实行学分制,学制4年,在修业年限内,需完成159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5学分,选修课程40学分,实践性课程34学分。本专业始终要求学生坚持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具有清晰的广播电视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的策划、摄影、导播、制作等业务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具备与广播电视编导(体育广播电视)及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掌握戏剧影视艺术、广播电视宣传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课程教学环节,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三个主干学科:戏剧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体育学的国标设置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艺术学概论、影视艺术导论、新闻传播学理论、广播电视学概论、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制作、数字媒体技术、体育节目导播、体育竞赛规则、大型赛事媒体服务、影像调色技术、电视摄像、视听语言、新媒体报道实务、微电影创新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专题实习、毕业实习等,也包括专业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许多实践性课程。
五、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2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7人,讲师12人,助教3人,获得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4人。从学缘结构看,教师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分别来自境外的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境内的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全国知名大学,学缘分布广泛。从年龄结构看,62%的教师在45岁以下,40岁左右的教师构成了教学队伍的中坚力量,30岁左右的教师也在稳步成长之中,是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结合。从学历和职称结构看,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比例较高。
六、教学条件
现有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1个、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体育传播技术与舆情数据研究中心1个、与强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体育赛事现场报道虚拟仿真系统。体育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功能齐全,设备先进,下设报纸编辑实验室、网络编辑实验室、电视节目演播厅、电视节目制作室、录音室、自办媒体实验室、新闻发布会模拟厅、新闻发言人培训室、广告设计实验室、自办媒体实验室、影视节目录音棚、体育舆情研究中心、体育大数据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单元。拥有广播级高清摄像机15台,专业级数字高清摄像机45台,大疆无人机航拍器12台,全画幅单反相机12台,单反相机42台;高清数字转播系统8套,其中广播级信道转播系统一套,专业级转播系统7套;拥有专业级摇臂3台、斯坦尼康稳定器2台、字幕机3套、慢动作播放系统3套,高性能视频编辑机68台。广播电视演播厅面积达300平米,装配了20平方米的LED高清大屏和广播级音响环绕系统,达到了制作广播级影视节目的制作标准。先后与广东广播电视台体育频道、大粤网、网易、求上语言研究院等多家媒体和机构建立了协同合作关系和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