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谢三级视频,午夜一级 片内射AV在线播放,美女自慰白丝吃瓜91av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业白皮书>>正文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

 

一、专业基本信息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设置于1957年,是广州体育学院最早进行人才培养的专业之一,也是广东省特色专业(2010年)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办学六十多年来,本专业培养了包括容国团、戚烈云、傅海峰、张洁雯、杨维、谢杏芳、雷声、王仕鹏、黄文威等奥运会、亚运会以及世界冠军在内的万余名优秀体育专业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招收具有二级运动员或以上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网球、体操、摔跤、柔道等23个奥运会项目学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

本专业竞技特色明显,教师长期服务国家及广东运动队备战各类赛事,培养学生多次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大赛事摘金夺银,体育竞赛综合实力在全国体育专业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广东省处于领先地位。本专业教师在教学竞赛、社会服务、协同育人等方面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华南地区具有较高显示度。

(一)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结合广州体育学院目标定位,运动训练专业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突出竞技体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专项运动教学、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有较强的专项运动技能和运动训练指导及竞赛组织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专业(职业)队、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及各类学校专项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纪守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能具有一门外语的运用能力,熟悉计算机的应用并能利用现代化手段获取知识。具备基本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能够撰写体育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3.掌握运动训练学科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技术与方法,具有独立组织、实施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掌握除专项以外的多项运动技术,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现状和发展动态。

5.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公益精神,具备从事多种社会体育工作和具有广泛社会适应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在修业年限内修满164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毕业证书。对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干学科为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主要课程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竞赛学;主要实践环节:毕业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研与讲座、创新创业实践。本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加强教学、训练技能的培养,并针对专项理论、技能及实践环节的衔接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安排。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组成。①必修课,总学分为82学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两类;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两类。②选修课总学分为48学分。由专业拓展限制性选修、专业拓展任意选修课程以及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构成。专业拓展选修课程由专业拓展限制性选修和专业拓展任意选修课程组成。③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为34学分。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科研与讲座、社会实践、俱乐部与社团活动、拓展能力。

(五)师资队伍

运动训练专业是广州体育学院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专业,办学60多年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体育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社会显示度高,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竞赛训练成绩显著,社会服务层次与水平突显的教学队伍。“王仕鹏、郑智、关馨、黄文威”等前国手加入教学一线队伍。近30名教师参与奥运会、亚运会、青奥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一批教师受国家体育总局选派出访20余国家担任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以及国内重大赛事的执裁任务。近20名教师从事排球世界杯、篮球世界杯竞赛组织与技术官员服务。多位教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和国家教练员培训的授课讲师、援疆援藏专家以及广东省体育局攻关服务顾问,为中国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广东省备战全运会提供了科研支撑。

运动训练专业现有教师133名,教授19人, 副教授33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8人,在读博士10人,硕士学位69人,国际级裁判8名、国家级裁判18名。

(六)教学条件

运动训练专业发展依托广州体育学院整体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能够较好的满足日常教学科研使用,学院拥有多功能篮球比赛馆、田径场、室内田径跑道、室内外游泳馆、11人制足球场、室内5人足球场、综合训练馆、网球馆场、棒球场等教学设施与场地。学校图书馆藏纸质图书数量达70余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

运动技战术诊断与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校园足球综合教学训练技能示范中心、数字化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教学示范中心、足球训练比赛监控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教学平台,以及涵盖国家级、省级多门精品在线课程、精品课程以及多个广东省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在教学、竞赛、科研工作中为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其他专业的重要信息

运动训练专业设置于1957年,1958年开始进行本科生培养,1980年学校成立运动系,2000年更名为运动训练系,2017年根据学校设置二级学院的统一要求,成立运动训练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被评为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我校运动训练专业招生及管理涉及运动训练学院、足球学院(足球)、体育艺术学院(体操、艺术体操)、武术学院(摔跤、柔道、跆拳道)四个二级学院。


2021年12月25日

?